企業願景
企業雜誌
 
 
沿革經營理念創辦人的話展望年報組織營運國內生產事業國外生產事業醫療與教育事業
 
經營理念

勤勞樸實 止於至善 永續經營 奉獻社會
 

企業文化的形成,可以說是經由經營理念長期孕育而成。而台塑企業的經營理念,歸納起來,就是以「勤勞樸實」的態度追求一切事物的合理化,並且以「止於至善」做為最終的努力目標。由於客觀環境變動不拘,事實上任何事物是永遠達不到「至善」之境,但是經由全體永無休止的追求,乃構成推動企業不斷提升經營績效及競爭條件的原動力,企業乃得以不斷發展,達到「永續經營」之目的,同時基於「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之宗旨,持續「奉獻社會」。

以勤勞樸實態度,追求管理合理化

在台塑企業的經營理念中,向來十分重視「勤勞樸實」的精神。所謂勤勞,在不同的時代,基於客觀環境條件的轉變,應該有不同的內涵。處在現代社會,所謂勤勞,其實質含意應該是兼指勤於運用腦力智慧的力量;所謂樸實應該是簡樸的生活習性和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對於企業的經營而言,就是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追根究底的精神,透過不斷的檢討改善,點點滴滴謀求管理合理化。

所以我經常提醒台塑企業的各級幹部,強調管理合理化是永無止休的追求過程。至於經營者能不能長期持續致力於此,殫精竭智為建立企業可長可久的堅實基礎而努力,永不懈怠,基本上可以說是繫於其所秉持之理念。如果經營企業純粹只是為了賺錢,那麼當它在賺到龐大財富以後,由於目標已經達成,在經營態度上就有可能因為感覺滿足而導致鬆懈,甚至因而造成衰退。反之,如果經營企業能夠同時兼顧本身利益的追求,以及對於社會的貢獻,才有可能基於對社會的使命感,持續不斷努力追求更為良好的經營績效,在賺取利益的同時,也同步對於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所以企業經營所追求者,應是在於創造社會需要的滿足,以此作出實質貢獻,並且在辛苦工作過程中開發管理的智慧,藉此謀致良好的營運績效。

管理合理化對於企業的營運而言,好像是鋪設順暢而有系統的軌道,促使企業各項事務工作,都能在軌道上順利運行,並且產生預期的良好效果,因此它是一項基本的建設工作,攸關企業的發展前途至鉅。另一方面,管理合理化固然極端重要,但是由於缺乏客觀明確的衡量標準,不像生產線上,有生產數量及產品品質可以衡量生產效率,因此容易遭到忽略,甚至不知從何著手。尤其是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初期,工資低廉,企業生存容易,大家忙於賺錢,根本無暇顧及管理合理化的工作,在經營上大多養成一種順其自然的作風。等到傳統的勤勞條件喪失,依賴以往自然成長的作風已經不足以因應局勢,必須扭轉經營心態,加強管理合理化才能求得未來生存發展時,由於此等工作既辛苦又乏味,實在很難激發意志,耗費苦心去追求。不但如此,當企業經營長期順其自然,無心顧及管理合理化之工作,一定會在不知不覺當中產生許多管理問題,必須一點一滴加以整理,設法改善,才能建立基礎。可是處於外在經營環境變動的情勢下,為了應付外來的挑戰往往已經力不從心,已經沒有餘裕可以重頭鍛鍊企業體質,企業因此而陷入於重重困境,也是屢見不鮮。

對於企業而言,謀求管理合理化的基本意義,應該是在於維持人與事的精簡。任何組織體如果違反了精簡的原則,都有可能導致效率低落的後果,人員的工作潛力無法正常發揮,事務的處理也容易陷於混雜,兩者交相作用的結果,人員的工作意志即可能逐漸消極、退化,事務處理在混雜當中也會滋生弊端。企業的人與事必須維持精簡,就好像人體應該避免肥胖臃腫,才能確保健康及靈活,道理是完全一樣的。人體要避免肥胖臃腫,必須有適度的運動及鍛鍊,企業要保持健康而靈活的體質,也唯有經由人與事的精簡才能達成。

永無休止的追求,達於至善之境地

在台塑企業數十年的經營發展,以及在持久不休的管理合理化追求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止於至善」的重要性,即使是平時要設法妥善處置一件事情,使有關的各方面都能感覺合理滿意,或者是訓練培養企業員工,使之具備正確態度和相關智能,都必須經過用心思考、規劃及執行,才能達於理想程度,何況企業經營管理所牽涉內部的人事問題經緯萬端,加上外在客觀環境變動迅速,必須妥善調適因應,才能穩定經營根基,其工作至為繁複而艱鉅。因此,企業經營管理合理化的工作,必須永無止休的苦心耕耘,才能精益求精,日新又新,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我們認為,知識的吸收是越追求越感覺不足;工作也一樣,越加勤奮努力,越感覺工作還做得不夠完善,必須更加努力才行。換句話說,沒有用心在實務上認真追求,即不知自我的認真程度不足。唯有經由實際體驗,用心追求,才能建立正確的經營理念,永遠不以現狀為滿足,並且經由持續的努力改善來突破現狀,求得創新及發展。

為了謀求達成這樣的經營成效,我們針對企業經營上所涉及的各個環節,都能點點滴滴求合理化,並且以「止於至善」做為終極目標,持續不斷勉力以赴,設法杜絕所有可能存在的浪費及漏失,設法將一切事物做到最為精簡。同時經過數十年貫徹實踐謀求管理合理化的結果,在經營上已經奠定若干堅實之基礎。因此凡是和建廠成本密切相關的各項重大費用開支,諸如設備的購置取得,以及工程的預算及發包,都能有相當幅度的節省。再如工程進度的管制,以及各項異常的排除,也都具有相當良好的作事績效。凡此等等,都有助於抑低經營成本,提升將來營運的對外競爭力量。上述諸種管理合理化的作為,實際已經成為台塑企業在經營上的一種慣性,並且由此產生了強勁的企業體質和耐力,所以即使遭遇到極為不利的經營處境,還是能夠勉力求得克服。

致力於永續經營,是企業神聖職責

基本上,企業經營當然離不開利潤的追求,沒有經營利潤不但缺乏開拓前景,謀求持續發展的動能,甚至可能因此而遭致難以為繼的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企業的經營也不能只是著眼於眼前的經營利潤,就引以為滿足。企業對於社會而言,除了致力於提供價廉物美之產品,以求對於經濟發展有所貢獻之外,也要具備足夠的能力來照顧其員工,使其員工在努力工作之餘能獲安定之生活,而不致流離失所。以此而論,企業致力謀求永續經營,不但是為其經營者的基本理想與願望,同時也是一項神聖的職責所在。一旦企業必須以永續經營做為追求之目標,則在觀念上及作法上就都必須要有一番深入的思考。在企業管理的方法層面上,對於經營所涉及各項事務,都必須持續不斷謀求合理化,並且制訂可行之規章制度,使其各項事務的運作都有明確依據可以遵循,以此提升工作的品質及效率。為了貫徹此一企業管理合理化之工作,管理者凡事都要實事求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體認努力以赴,並且以「止於至善」做為終極目標,持續不休的謀求貫徹。一般來講,只要肯用心,認真的加以思考探討,應該不難可以明瞭上述企業管理的重要性所在,並且致力謀求實踐。但是誠如所謂的「創業不易,守成亦難」,開創事業固屬艱難,但是要守住已經有所成就的事業,使其能夠持續發揚,不致下墜,也不是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人性而言,一般都是在感覺有所欠缺或不足的時候,就會鼓起勇氣,拿出意志,努力去追求。可是一旦目標達成,已經功成名就,態度上就會轉趨於保守,甚至有所鬆懈怠惰,以致引發衰敗的危機。所以企業經營除了講究以上管理方法之外,也必須兼顧其根源的人性問題,規劃實施單位責任制,以此激發企業成員的切身感,才能促使企業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絕,進而能夠貫徹永續經營的宏遠目標。

依照上述的經營理念,企業在制訂完成一套規章辦法之後,還要促成有效實施;除了必須透過日常的工作訓練,促使有關人員充分瞭解並妥善配合之外,在實施以後,也必須針對執行上有所窒礙難行之處加以檢討改善,並且配合客觀條件之變化,或者主觀要求層次的變動或提升,而作必要之修正。就企業經營而言,管理合理化乃是創造企業營運績效的根源,而利潤則是營運績效的結果。換言之,管理合理化是「因」,而利潤則是「果」,何者重要不言可喻。但是由於利潤是為有形的實體,而經由管理合理化以強化獲利潛能的過程,卻沒有具體的行跡可循,而且必須長期持續追求才能見效,所以往往導致企業在經營上雖然重視利潤的追求,卻忽略合理化的工作。恰似一心一意只想著收穫,卻忘了耕耘,其結果必定如同緣木求魚一般,終不可得。

台塑企業基本上是石化原料的供應者,由於長期致力於管理合理化來降低成本,提供價廉物美的石化原料,不但能使客戶獲得經營助力,在供求之間締結了牢固的合作關係,當下游客戶業務順利推展,也有利於台塑經營規模的擴充,由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事實上,台塑企業循此原則努力經營的結果,對於促成台灣石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居功厥偉。再因為台塑企業能夠主動顧及客戶經營發展的需要,在供應價格上作自我抑制,盡其可能提供價廉物美的原料,以合理的售價,賺取合理的經營利潤,如此又會自我形成一種經營上的良性壓力,防止因為賺錢容易,而在不知不覺當中有所鬆懈,更要隨時隨地用心設法杜絕浪費,謀求精簡。由此而觀,台塑企業在經營上所遵循的,乃是一種兼顧客我,利己利人而能維繫永續經營的精神理念;因其如此,所以也才能夠在開創台塑企業宏遠發展前景的同時,充分實踐其回饋社會的崇高宗旨。

兼顧社會之公益,發展醫療及教育

在企業發展的同時,我們也無時或忘回饋社會、服務人群的職志,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宗旨,先後創設多家公益事業機構,皆不以營利為目的。在一九七六年創立長庚紀念醫院,如今在台灣共設立五個院區,每日看診人數超過三萬五千人以上,是遠東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經營績效最佳的綜合醫院之一。在長庚醫院發展過程中,也開創醫界的許多先例,也大大改善台灣醫療的習慣。例如禁絕收受紅包、廢除住院繳交保證金制度等陋習,同時做到全面制度化、電腦化管理,開創了醫院管理新典範。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經由長庚醫院所帶動的競爭刺激,促使國內各家公私立醫院,也都加強了擴充規模的腳步,以及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的努力,在此一擴散性的影響之下,對於提升民眾醫療福祉更是產生了加倍的相乘效果。這當中,長庚醫院的貢獻舉足輕重,具有絕對性的重要意義所在。

同時,我們也積極培養工業與醫護人才,創立了明志技術學院、長庚大學、長庚技術學院三所學校,分別培植工業、醫學及護理人才。由於辦學績效良好,這三所學校多年以來都獲得教育部極佳的評價。

在成立長庚醫院救助病患的同時,鑑於台灣的社會福利仍不夠健全,對於老人、植物人及慢性病患的照顧與先進國家相差一大截,加上私人機構的品質參差不齊,收費又過於昂貴。因此我們在多年前就開始規劃老人、慢性病患及植物人的專門照護機構,以台塑企業的建廠及管理合理化經驗,以及長庚醫院多年累積的醫療技術相輔相成,共同為台灣長久以來被忽略的老人、慢性病患及植物人謀求更完善的照顧。例如植物人護理之家、照顧慢性病患的慢性病院,以及老人養生文化村等,目前都已在興建當中,目標是以物美價廉的服務品質,提供這些病患及老人良好的生活照護,同時也以此促進台灣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於老人及慢性病患重視。

我們一向堅定認為,人和人之間應該要「強讓弱、富濟貧」,為了幫助原住民青年提升其教育水準,培養將來謀求正常發展的能力,使他們可以在社會上以自己的力量立足,謀求生活所需,並減少社會問題。所以從一九九五年開始,責成由長庚護專先行著手,單獨招收原住民女同學,繼而也在明志工專單獨招收原住民男同學,並且全部由我個人出資,提供一切學雜費用及工讀機會,以此協助原住民男女青年能夠安心就學,提升其社會競爭能力,受惠原住民男女同學不計其數。
另外,鑑於社會上有許多原住民青年缺乏一技之長,以致就業不易,甚至因此造成生活的困難,因此又由明志工專長期舉辦原住民青年技訓班,施以半年的密集技術訓練,協助考取技術執照,並安排就業,使其從此能夠步上正軌。因其認為,一個社會要能夠和諧發展,對於弱勢族群必須盡力提供幫助,使他們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唯有這樣,才符合人類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

我們深深感覺,企業的經營者必須不斷提升其追求之目標,才能長期持續自我鞭策,維繫良好的經營体質,以謀永續發展。因此,企業在追求經營利潤的同時,也要兼顧對於社會的貢獻。而一旦企業能夠兼顧其對社會之貢獻責任,則將永遠有一宏遠之目標等待用心追求,不致有所懈怠。台塑企業於經營有成之餘,持續投入教育及醫療服務等之公益事業,並且不斷擴充其規模,致力提升效益與品質,即是基於此一体會而發。

總合上述台塑企業四十多年來的實際經驗,我們對於一般皆至為重視的所謂企業經營策略,當然也有自己一番的體會。對一般企業而言,所謂的策略云云,不外乎是為了因應客觀的經營環境,以及配合企業本身的主觀欲求,因而採取種種認為適當的措施,以利於所追求目標之達成,當然有其重要性所在。但是在台塑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卻並不太刻意加以強調。因為在基本上,我們一向認為,企業的經營應該是建立在能夠對其服務對象提供實質利益的基礎之上,甚而應該是建立在能夠對於社會人群有所貢獻的基礎之上,才算具備企業存在及發展的充分意義。而為了實踐此一意義,企業即必須藉由各項管理合理化的追求,盡其所能以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為了貫徹追求各項管理合理化的目標,凡是在經營上所涉及的人、事、物,都必須點點滴滴加以探討,盡其可能杜絕一切浪費的發生,去除所有行事的障礙,並進而設想尋求一切可能提升效率的方法。凡此等等之工作,在日常作業中都要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加以推行。

在我們看來,這就是所有策略當中最為要緊而又基本的策略。企業若是長期持續,切實遵循此一經營的基本道理而行,終必能夠鍛練出靈敏的體質,和深厚的實力。一旦企業具備此等條件,則不待強調策略,即能因應種種主客觀條件的變化,適時採取各種必要的對應措施,這是我們對於企業經營的基本看法及態度。換言之,企業的體質和實力,其重要性更甚於所謂的經營策略,因為有了前者的良好體質和實力,就能夠因勢利導,求取良好的經營效益。否則若是欠缺良好的體質及實力,僅憑經營策略恐將力不從心,難免淪為空談。

在台灣經濟發展及全球化的過程中,難免有其景氣循環和經營環境逆轉等各項的衝擊,台塑企業亦自難置身其外,免於逆境的考驗,但是我們深感萬幸,最終皆能一一勉力克服,安然渡過。推其根本原因,必須歸功於我們長期以來所建立的企業經營理念,以及基於此一理念而發的實事求是之持續性作為。我們一向認為,企業存在的基本意義,在於能夠同時達成為企業本身創造合理利潤,以及對社會做出良好貢獻的雙重目標。因此,經營企業的根本要務,即是必須克盡一切所能,致力於謀求降低成本,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台塑企業基於此一深切體認,所以從一九五四年,台灣塑膠公司創立至今的數十年期間,我們可以說是無一時刻不以如何能夠求得持續降低生產成本為念,並且為此殫精竭智以赴。此所以台塑企業雖然立足於毫無天然資源,一切原料皆必須仰賴進口,且又本地市場狹小,絕大部份產品都必須致力於拓展外銷的台灣,在諸般條件皆遠遜於人的不利處境當中,卻能夠擁有充分的競爭力量,將其主要產品擴充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之地位。同時我們堅信,經由這樣的經營理念持之以恆的實踐,勉力以赴,才能確保企業的永續發展。

 
台塑關係企業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