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經濟發展,早期是依賴國人發揮了勤勞樸實的工作精神,從事多樣化的加工產業,諸如塑膠、紡織以及各種五金零配件等等,並將其產品大量推銷到國際市場,由此自然形成市場經濟的經營形態,凡事都加倍努力以赴,所以無論是在品質及價格等各方面,都具備良好的競爭力量,憑此求得生存及發展。經過三十多年大家持續努力結果,各項產業規模年年大幅擴充,經濟蓬勃發展,國內工資及生活水準跟著水漲船高,由昔日的貧窮轉化成為今天的富裕。 但是在此發展過程中,除非我們能夠相對提升產業層次,創造更高附加價值,或者順應全球化趨勢,將其產銷重作一番佈置安排,使之能夠妥善運用後進地區相對低廉的勞動條件,藉資彌補國內工資日益上漲所造成的不利成本因素,否則原有競爭條件勢必隨之逐漸弱化,甚而瀕臨發展瓶頸。可以說,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正是這樣一種處境。 當前台灣的工資,一般大約是每月新台幣四萬元,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平均月工資大約只有新台幣二千五百元,中國大陸則為新台幣三千元左右,比較之下,台灣工資比其高出達十多倍。由於受到這些低工資國家的挑戰,十多年來台灣加工產業競爭力量逐漸式微,市場遭到蠶食鯨吞,逐漸被取代。雖然國內業界竭盡所能,設法降低營運成本,可是由於工資水準差距太大,很難挽回,不得不紛紛停機減產,甚至也有乾脆結束營業,再不然就是設法外移,另覓生機。 當台灣傳統產業普遍遭逢如此困境之際,所幸有電子科技產業可以產生若干替代作用,並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前景再燃希望。但是我們實事求是,今後台灣的經濟,若單靠一枝獨秀的電子科技產業,將很難獲得正常發展,實際需要其他產業的搭配,才能求得相輔相成之效。 其實如果深入了解,即使電子科技產業,也是無法完全擺脫外移的經營壓力。因為電子科技產業的末端產品,需要大量裝配人力,為了抑低人工成本,十之八九早已陸續轉往大陸設廠。如果我們再將眼光放遠,大陸所培養的科技人才正日漸普及,同時也有一定水準,但是薪資不到台灣十分之一。展望未來,台灣電子科技業者基於成本考量,有朝一日連其本業亦往外遷移,也是早晚都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預見及此,並且及早設想因應之道,以免屆時追悔莫及。 今後的發展情形,隨著全球WTO的普及化,既往高關稅的保護藩籬勢必一一撤除,屆時低工資國家加工產品輸入高工資國家市場,亦將隨之加劇。再另一方面,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半個世紀以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如今衛星電信網路十分發達,資訊傳遞極為快速方便,毫無國界可言。我們相信,地球人類不分種族國別,其天生智慧都屬相當,尤其經濟發展攸關最切身的生活福祉,因此只要具有相同的條件,必能發展出同樣的產業水準,藉著資訊的全球化,將可幫助後進國家加速拉近其產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換言之,後進國家將其加工成品大量輸入先進國家,佔据其市場的情況,不但已經成為勢不可轉,而且今後還會加速進行,從而對台灣傳統產業造成日益沉重的競爭壓力,這也是我們應該要有的体認。 再另一方面,近來國內股市大幅瀉降,民眾抱怨連連,都認為新政府治事軟弱,治國無方,加上朝野天天權謀鬥爭,擾嚷不已,導致社會民心極度不安。凡此都是明明白白呈現於大眾眼前的事實。至於股票市場持續低迷,除了朝野紛爭不息,引發社會混亂,影響大眾失去信心,關係甚為密切之外,其實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股市積弊並非始自今日,過去長期以來,有關方面動輒採取人為干預措施,妨礙股市正常發展,在在也都是導致今日股市一蹶不振的重要潛在因素。 經由以上簡單分析即不難明白,我們發展經濟的主要條件,即是依靠大家克勤克儉,點滴的資源都十分珍惜,設法作妥善利用,費用方面則是處處力求撙節,以此聚砂成塔,在所從事附加價值並不太高的加工行業中獲取起碼利潤,並由此做為起點,逐漸累積經驗和資金,終致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事實上,無論是二次大戰後日本人遺留下來的產業,以及韓戰後絕大部份的美國經援,都是歸納到公營事業体系之內,民間近乎毫無接觸的機會,所以只能從一些最簡單的加工開始,而且在所謂「發達國家資本,節制私人資本」的計畫經濟意識之下,處處受到嚴格限制,幾乎無緣涉足各項重要基礎工業,但是由於民間認真努力以赴,在所從事的加工產業領域,都獲致了耀眼的成就。至於公營事業所接辦各項基礎性工業,則在体制束縛下難以伸展手腳,也沒有出色的表現。其結果,遂導致台灣今天各項重要基礎工業都落居人後,而且形成經濟再往上一層發展的瓶頸。 這樣的發展特性,在各項產業中處處可見。譬如各種汽車的零組件,雖然受限於國內汽車工業的發展腳步,無法獲得充分發揮,但是努力到今天,全車零配件自製率也達到了五○%之譜。至於生產規模較小的腳踏車,台灣曾經在國際市場上造成轟動,贏得腳踏車王國的美名,可謂成就非凡。再如台塑所生產PVC塑膠粉,包括台灣及美國兩地工廠在內,其生產量已經逼近日本的全國總產量,生產規模相當可觀。由此可見,工業與經濟的發展,實際深受所處環境條件的影響,同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台灣造船及機械等重要基礎工業積弱不振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難了解,今後我們謀求經濟持續發展,必須同時致力於產業的多元化,才能確保發揮實際效益。時至今日,由於我們所處客觀環境條件已經產生極大變遷,因此在實際規畫上,必要配合其趨勢作妥善的調適及因應。一方面,我們既擁有相當經驗,而且多種產品曾經達於世界級的成就,今後致力於產業升級,應該有其信心可以樂觀。不過另一方面我們亦須体會,鄰近國家正在加速追趕上來,而且挾其低廉工資的優勢條件,已經形成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威脅。今後我們除了必要用心維繫現有產業的持續經營,更須認真探討具有開發可行性的工業發展項目,諸如智慧性產業和機械、造船等等都是。至於傳統汽車,我們既已難望迎頭趕上,就必要加緊努力開發電動汽車,才有可能取得必要的競爭條件。 當前台灣大多數傳統產業,其產品除了供應內銷市場以外,如果要推銷到國際市場,普遍都是不夠成本。為了延續事業的經營,無論如何必須掌握國際市場,因此其唯一的選擇,就是將生產重心轉移到經營條件較為有利的大陸各地,圖謀重整旗鼓,再展前途。此一發展趨勢就像水往低處流一般,非人為所能扭轉。因此我們必要大聲疾呼,請求有關方面順應時勢所趨,協助業者尋覓適當處所,再造事業發展前途。 据所了解,美國由於法治嚴明,會計制度健全,工商企業界幾乎不存在逃漏稅的弊端。在此基礎之上,美國政府對其企業的國外投資從不作無謂管制,著眼點乃是經由企業對外投資,可以創造更多利潤回流國內,有益於美國的經濟發展。我們必要有所認識,處於當前地球村時代,經濟的國界正在快速消失,為了適應時代發展趨勢,企業經營視野必須放大,綜合審視國內外各項相關經營條件的長短優劣,並且盡所能設法取其優點長處,捨其缺點短處,循此重新規畫整合,作有利的產銷佈置安排,才能確保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只要我國工商企業設有健全會計制度,即可任其自由前往世界各地投資,藉以順利取得較佳經營環境條件,並由政府鼓勵各銀行,在殷實保證條件下給予必要融資。如此一來,相信我國工商界前往大陸投資,除了可以有效紓解因國內工資偏高所造成經營困境之外,由於台灣與大陸同文同種,語言生活習慣相同,在此優勢條件下,必能勝過其他國家的同行廠商,取得活潑的經營表現。 目前的癥結,卡在兩岸關係晦暗不明,由此形成種種有形及無形的困難及障礙。尤其基於兩岸關係穩定與否,都將對於台灣的政治、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當前兩岸亟須就「一中」問題達成共識,才有可能創造和平的遠景,並且在安定中謀求快速發展。目前兩岸的「一中」問題仍然懸而未解,台商前往大陸投資受到種種限制,規模當然不大,而且其中大部份都是私下自行籌備而去,不在政府掌控之下,實非正常。因此政府若是持平正視大陸政策,即應改弦更張,解除當前對台商的束縛,使其得以正當方式前往投資設廠,維護企業營運正常化。 如今世界各國知名的大企業,無不競相前往大陸投資,設法運用其各項環境條件,在此趨勢之下,我們若是針對台灣當前處境要設法突破改觀,使工商企業界能夠回復活絡經營,並讓社會大眾認同政府所採取經濟措施正確,台灣將來仍有潛力可望再往上一層發展,其唯一可行政策,即為順應潮流,開放前往大陸投資,助使國內工商企業爭取有利先機。而其前提,工商企業若要前往大陸投資,一律必須先行設立健全電腦會計制度,以此確保投資收益回流,做到根留台灣。其可行辦法,如同台塑企業前往美國投資所成立FPCA及NPCA,在健全會計制度下,其每日工廠生產動態以及營業活動情況一切相關數据資料,均鉅細靡遺透過衛星電腦連線傳輸回來台灣,納入總公司的會計資料檔。經由類此的健全電腦會計制度,可以做到內外一体,而且天衣無縫。 從國內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態而觀,一般工商企業實已瀕臨非轉往經營條件適當之地區投資設廠,即無以克服高工資所造成的不利競爭條件,自亦難以維繫其事業之正常經營。此情此境,實亟待賢明政府立即採行必要政策措施,指導工商企業界盡早建立健全會計制度,同時開放到大陸投資。是則國內工商企業界將如魚得水,可以正常伸展手腳,充分發揮潛力以開拓廣闊市場,而且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可觀的盈餘,源源不斷匯回國內,為台灣經濟添注活力,促成持續的繁榮局面。屆時我們也才有充實的條件及能力,可以選擇培植更高層次的科技以及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乃至各項重要基礎工業,為台灣經濟的永續發展奠定深厚根基。 至於若是要建立此一健全的電腦會計制度,只須稍為用心,其實並非難事,甚至到處都可以提供分享。政府如能促成及早實施,不但可以有效紓解當前的嚴重隱憂,而且在不久將來即可望撥雲見日,為台灣經濟重新展現光明遠景。處在台灣的特殊環境,經濟和政治之間尤其密切相互關聯,一旦藉由上述政策措施的宣示,使一般民眾感覺得到經濟發展前景的曙光,自然會激發一股迫切要求穩定的強大民意,進而對於當前嚴重的政爭紛擾,以及瀉降不止的股票市場,都可以產生莫大的紓緩效用。 值茲世紀交替之際,同時再一個多月就是農曆過年,全國人民無不希望能以安逸心情,渡此兩個重要節日。為此我們深切盼望朝野雙方都能体恤民心,相忍為國,並且基於理智,共謀祥和相處之道。唯有如此,動盪的局勢才有可能轉為安定,大家也才有寧靜的心情作慎謀遠慮,設法突破當前困境,再創經濟發展新局。在此基礎之上,全体國人的生活福祉才能獲得確保。 八十九年十二月廿一日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特別製作《經濟向前行│企業領袖大建言》專題首篇 |